无聊的晚间,一遍遍的刷着微博,平时喧闹的口水池因假日而稍显寂寞。看到几个人在转和菜头的微信短文——《再不逼婚就晚了》,发觉竟然很久没看他的消息了。于是我开始翻看从前经常访问的博客站点,仍在更新的寥寥无几,再检索这些博客作者的微博帐号,发现之前那些文字背后一张张真诚的脸,在微博世界里变成一个个面具。简单几个字,或姿态笃定,或语气嘲讽,或不知所云,看不到曾经你会与他慢慢讨论、倾听他心声的那个人。我可以整个下午听Blogger碎碎念,却很难花几分钟时间看完一个微博er转发的长文。对我来说,博客时代仍是跟人交往的时代,我有兴趣的是文字背后那个生动可爱的人;而微博时代就只剩下跟信息的互动了,甚至都谈不上互动,不过是被操纵般不停地刷新着它们。至于大部分信息,套用顾城的一句话:“就像钞票一样,在流通过程中被使用的又脏又旧。”有狂欢,没热爱。我喜欢看blogger絮叨自己的生活点滴,见闻思考,把那些故事和情绪娓娓道来,我也在别人的喃喃自语中观察和反省自身的生活。刚刚提到的和菜头,其实我从来不是“槽边往事”的忠实读者,以及连岳、韩寒、老罗这些大咖的读者。在相对封闭的网络阅读空间里,我得以保持最自我的品味,只挑对味的读,而不用三四个人轮番提醒我去看这篇《再不逼婚就晚了》;微博时代,我跟随着热门信息,读分享最多的消息和文章,有时加一两句未经深思的起哄,用转瞬即逝的网络流行语。也正是对“最新”、“最热”的不断追逐,让我更加依赖社交网络,被其绑架,最后失去了与人交谈、跟自己对话的耐心和能力。
庆幸的是我最喜欢的两个博客还在持续写着,在读其中一个时,一首短诗让我瞬间安宁下来。当然,等我再次回到微博时间线中,我重新变得空虚、焦虑。直到我读到一篇彻底告别社交媒体的文章,我才意识到,我也想这么做,很久以前就想这么做了,甚至还做过一次失败的尝试。
前几日,除夕前后,正是各种社交网络热闹的时候:春晚吐槽、抢红包、微信拜年……在山呼海啸的信息涌来之际,我终于无力应对了。我放下手机,几天未开电脑。这段时间,我与家人享受着简单而愉快的时光:一起准备每日的餐食、逛菜市、在城市中暴走看风景……那些干瘪的段子、无聊的八卦新闻、煞有介事的呼喊、轻盈的祝福……一切都凝固在了它们发生的彼时彼地,而我浑身轻松,直到再次开启电子设备们。
这不是一篇批评的文章,它没有论证什么。社交网络的种种好处也是显而易见的。博客和微博的对比纯粹来自我的个人经验,而且带着怀旧时不可避免的臆想。其实,远在社交网络大行其道之前,就已经有不少针对互联网的指责了。比如这篇Google让我们变蠢?就说:“即使不是为了工作,我也会在网络信息之间搜寻——阅读文章、写email、扫一眼新闻标题和刚更新的博客,看视频,听广播,或者,只是从一个链接跳到另一个链接,再跳到下一个。”你看,我记忆中的黄金时代,已然是“即使一篇三四段以上的博客文章,都超出吸收能力。”的时代了。我也确实知道身边有朋友把这些社交媒体用的很好,作为新知识的接收渠道使物为其用,而非反被操控。只是我个人的定力还不够,于是想选择一种更决绝的方式处理。我的微博、微信朋友圈和其他一切信息爆炸重灾区,都放它们自生自灭,从此不再过问了。今后如有话说,就回到博客这一亩三分地里,把这儿当成一个道场,来练习呼吸心跳举手投足的节律。我的初衷正像前面说的那样,我想重新培养耐心,与那些关心我的朋友聊天,更重要的是跟自己对话,让生活化繁为简,回归鲜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