玻璃鱼缸破碎时,金鱼撒了一地

一位三、四十岁的男人和一位卖卤菜的妇女在路灯下争吵。

争论的焦点大概是,男人买了卤菜问多少钱,结果听者和说者产生了信息偏差。

妇女认为买家少给了一块钱,而男人坚称没有。

交易已经取消了,但二人要理论出个是非对错。

两人各自梳理事情的始末,给对方听也给围观的人听。

结果是非对错当然理不清,愤怒的情绪却持续升腾起来。

妇女的一句话激怒了男人。

她说:“小伙子,你一个几十岁的人了,不就是一块钱吗?”

这位男士将破旧的自行车立在路边,指着妇女大声说:“你给我道歉,我没有少给你钱。我不差一块钱。你也几十岁的人了,你这属于欺诈!你快点给我道歉,说不好意思,说对不起!”

妇女说:“我又没收你的钱,我为什么要给你道歉。”

“你伤害了我的自尊!我可不可能差你一块钱吗?你今天必须给我道歉,说对不起。”

又互相吵了几句,妇女大概不想再纠缠,开始一边收拾东西,一边嘟囔着:“好好好,我不对我不对,你快点走!”

男人似乎听出了“我不对”中不但没有道歉的意味,甚至有些轻蔑。他从口袋里掏出一元钱,扔在卤菜摊子上。“今天我给你一块钱。你今天必须跟我道歉!”

轻蔑反弹!

妇女收拾东西的手很快,顺便就把一块钱揣在了围裙口袋里。

男人向着周围叫喊:“大家都看到了,还要不要脸嘛,几十岁的人了,一块钱都捡。”

“谁捡了,你也几十岁的人了。”

“我刚扔的你就捡。”

女人有些不好意思,从围裙口袋里掏出一块钱,又扔了出去。“我还以为是我没收的钱,给你拿回去。”

女人一直重复,好好好,你快点走嘛,几十岁的人了,不就一块钱嘛!

“一块钱”的说法再一次刺痛男人。“你今天必须跟我道歉,说对不起。要不我找城管来,你别想在这做生意。”

这样几个回合下来。周围几位看热闹的人都保持着沉默,大概都不知从何入手劝架。我感到自己相当无能。

终于一位50多岁的男人出现了,行动起来。

他先是搂住了男人的肩膀,然后递给他一根烟,点燃。男人抽起烟便有了一些闭嘴时刻。协调人说:“莫跟她计较,都不容易,她也是给他们老板干活的。”

男人总算软下来,“她真的要不得,我可不可能少给她一块钱嘛?”

“是是是。莫跟她一般见识。给我个面子。”

“今天我是给你面子,不然她必须给我道歉。”男人骑上自行车走了。

女人还在说着她对事情起因的理解。这时只剩我和协调人。协调人把烟丢在地上,踩灭。恨铁不成钢:“哎呦你还在说,出来做生意说句不好意思有啥子嘛,不丢脸的嘛。你该赚钱还是赚你的钱。”

妇女自始至终没有停止她的叙述。协调人于是转向我,似乎为了得到支持,同样的话又说了一遍。

这场争吵终于烟消云散。

我在散步的路上,想象着男人骑车回家后可能面对的三种选择。一是完全地逃避,让短视频和信息流不断滑过身体,然而刚刚的事情依然试图冲破阻碍浮现在眼前,让他短暂地烦躁几秒。第二种是向家人叙述刚刚的经过,获得支持,以强化自己没有错,是对方伤害了自己这个事实。第三种会不会是,他开始思考为什么“不就是一块钱吗”会激怒他?为什么他不认可妇女说的“我不对”算是道歉?为什么他买卤菜的时候不会希望城管把她赶走,而被激怒了却希望强力来“处理掉”她?第三种当然是艰难的选择。实际上,每种选择都不容易。这平凡一日的核爆时刻,碰触了他内心幽微之处的伤口。今天,也许伤口又发了一些炎症。

卖卤菜的妇女呢?她会不会意识到是什么刺激了男人?她会不会想为什么她会说“不就是一块钱吗”?她会后悔吗?她被要求了很多次说“不好意思”或“对不起”,但她只是说“好好好,我不对我不对。”她迈不过一道坎,那是协调人口中轻飘飘的“不丢脸”。

如果当初不用现金,而是支付宝或微信支付?这场争端会不会就此避免了?也许可以。然而挣扎着生活,确认自己的位置,并试图理解和寻找尊严的我们,却总难逃开这样的生存命题。

辞旧迎新的总结和计划

回头看看2021年,竟然一个废纸字也没写?!这样不行。迅速给2021打个总结,做个2022年的计划。

活力增强的2021

  • 去过很多地方

2021年又是超级忙碌的一年。2020年是出差到12月的最后一日。2021是到新年前的倒数第二日。去年在外近150天,去了不少地方。疫情之下因为公差能这样到处走走,真是值得感恩。

  • 身体的变化

年中体检查出尿酸高后,陷入了对痛风深深地恐惧,于是下定决心减肥,到年底也终于瘦了15公斤。去年买过最好的几样东西——体脂秤、apple watch和airpods pro ——也几乎都跟运动瘦身相关,从此爱上了走路和游泳,免疫力有所提高。仅有的两次感冒、一次肌肉拉伤都由运动过量引起,还在慢慢找对身体的感受和控制。

  • 脑袋有些空空

去年也是买书如山倒读书如抽丝的一年。在买书上花了5000多,然而读过的之少实在令人汗颜。去年的阅读主题主要在家乡文史方面,包括地方文史资料、传记和清末民初的旅行日记。小说看了几本、工作相关的书翻了几本。不过这些几乎都发生在上半年,下半年专注运动之后,更少了阅读的时间。

希望继续变好的2022

2022就迈入了人生的第3个本命年,是真的朝着40岁走了。朴实地希望这一年健康快乐。身体变更好,心脑也更充实些。勇敢立下这些目标(并随时可能增加):

  • 瘦到50kg以下,增加背和腰腹的训练
  • 每月至少读5本书(在“东南亚”和“家乡文史”这两个主题下)
  • 写废纸字,每周至少一篇
  • 学英语
  • 晚上11点之前睡觉
  • 每月写一篇工作相关的小专栏
  • 出门带环保袋,一年使用塑料袋不超过12次

回应JJ

  1. 体制的本质不是外在的实体而是内在的投射。体制不是外在强迫的要求,而是个人内心自认应该的行为规范。
  2. 体制是中性的、动态的、被创造的。体制没有一个固定的形态或规范,而是在每一次人和人的互动中被创造和体现出来。
  3. 展示出来的不一定是“真实的”,展示出来的“被驯服”可能只是一种策略,并不代表真正“被驯服”。

被体制和成为体制

上一次见到那位女生是两三个月之前,那时她刚刚大学毕业,进入现在的公益机构。昨天又一次见到她,当我问起关于他们在村子里的工作时, 她警惕着、抗拒着, 似乎将我的每一个提问都当作是质疑和挑刺,因此要么回答的模模糊糊,要么用谨慎的态度做解释。很明显地,她在“维护”着自己的机构和项目团队的工作,不太愿意开放的交流和讨论问题。

我回想起几个月前,她在领导面前的状态,就如同一个叛逆的孩子在老师或父母面前时,时常表现的不太认同、不太配合。短短几个月,她已经不再纯粹的作为一个“个体”站在“外人”面前, 她收敛起了 反叛和不在乎,而成为她的工作、她的领导、她的机构的“一部分”,将自己纳入到一个体制中,并且成为体制本身。

其实我见过很多这样的案例,也包括我自己。体制的再生产能力确乎如此强大。

成为体制的动机主要是确认自己所做的事情的正当性和成功性,也即是确认自己的能力和优越性,在他人和自己面前。这个时候,个体认为必须依托于体制而获取这些东西,或者说体制的成败与自己息息相关。

个体被体制驯服,然后成为体制,但这个过程中,个体最底层的、真实的对体制的反思、对自己认同体制这件事的反思却一直存在,两种状态经常相互拉扯,平常日子总是将体制当作铠甲,一旦受到体制霸凌,则会后悔、愤懑、自责。

对这个话题,@TT想听听你的想法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