秋天晚上特别适合听李宗盛

大学毕业后才开始听李宗盛唱歌。那之前,李宗盛是印象中久远年代的存在。到有一天突然受到他念白式唱法的吸引,才开始考古般挖掘这座宝矿,才发现李宗盛的作品竟是当初推开台湾流行乐的第一扇门,亦是陪伴自己成长的背景音。

近二十年前,作为初中生的我非常喜欢一盘磁带,赵传的某张专辑。喜欢到反反复复听,磁带里的歌词页夹在笔记本里,时时翻看跟着唱,以至于都翻烂了。说起来,初中小女孩唱“当四周掌声如潮水一般的汹涌,我见到你眼中有伤心的泪光闪动”、“世界是如此的小,我们注定无处可逃”这些词也是难以理解呀 (如今想起来) !再后来,更惊喜的发现依然是青春期在同学中流行的《梦醒时分》、《爱的代价》、《爱如潮水》,以及之后莫文蔚的《阴天》、梁静茹的《一夜长大》都出自李宗盛之手。

对于李宗盛歌词的评析非常丰富,从各种不同角度,而且最常与罗大佑做比较。知乎里就有个问题“如何评价罗大佑和李宗盛”。在那些回答中,有人评价罗大佑的词有禅意,并举例“不变的你,伫立在茫茫的尘世中,将心事化进尘缘中”。我觉得罗大佑大部分歌词透露的正是“尘缘未了“的性格,反而处处写“缘起缘灭”的李宗盛则似乎破解了滚滚红尘苦挣扎却又理当如此的法门。他是“和自己赛跑的人”,是“为了更好的明天拼命努力”的“小李”,也是那个看穿“日子像是道灰墙你骂它也没有回响,好像越不想怎样就越是怎样”的“大哥”。

我自己体会最深的评论是“罗大佑是个永远不老的社会学家,李宗盛是个没怎么年轻过的心理学家”。如果我还能再做些解释,大概可以说:罗大佑是一个皱着眉头爱批判的乐观主义者,而李宗盛则是个一边叹息一边微笑的悲观主义者。能够让李宗盛的作品透出那种叹息着笑、笑着叹息的,是他歌词中的“辩证”。

第一次听对李宗盛歌词的这种分析,是在马世芳制作的《音乐五四三》中。那期节目里马世芳与李宗盛讨论了他写歌的“手艺”。李宗盛转述陈勇志对他的评价,说“大哥的词特别辩证”。“我都是因为、所以、然后……,大部分都是这样一个结构。……因为这样,所以这样,接下来我转头跟他讲说是这样这样……”

我觉得李宗盛用的最妙的不是“因为所以”,而是那个“转头”。他歌词的流动常常是走头无路后又峰回路转,或者相反,在释然之后又在某地踌躇。在立义破义、即立即破,迂迂回回的波折中展开理性与感性间的对话。

前一句他唱“我宁愿流泪也不愿意后悔”,
然后转头又说“可是我害怕终于还是要心碎”。

前一句他唱“总是平白无故的难过起来”,
然后转头又说“然而大伙都在,笑话正是精彩”。

前一句他唱“也许我们从未成熟,还没能晓得,就快要老了”,
然后转头又说“尽管心里活着的还是那个年轻人”。

前一句他唱“曾经真的以为人生就这样了,平静的心拒绝再有浪潮”,
然后转头又说“斩了千次的情丝却断不了,百转千折它将我围绕”。

他唱“工作是容易的,赚钱是困难的。恋爱是容易的,成家是困难的。相爱是容易的,相处是困难的,决定是容易的,可是等待是困难的。”

他唱“想得却不可得,你奈人生何。该舍的舍不得,只顾着跟往事瞎扯。等你发现时间是贼了,它早已偷光你的选择。是不能原谅,却无法阻挡,恨(爱)意在夜里翻墙。是空空荡荡,却嗡嗡作响,谁在你心里放冷枪。”

因为“辩证”,所以常有留白,意味深长,所以难做定论,无所皈依。

他质问:“当我尝尽人情冷暖,当你决定为了你的理想燃烧,生活的压力与生命的尊严哪一个重要?”
他怀疑:“一个人在理想与现实中跌倒,这样的创伤,要多久才能医得好?一个人在现代与传统中寻找,怎样的答案,才能让大家都觉得好?”
他惋惜:“虽然岁月总是匆匆地催人老,虽然情爱总是让人烦恼,虽然未来如何不能知道,现在说再见会不会太早?”

马世芳在2011年出版的《昨日书》中写道:“李宗盛的歌则几乎都是‘个人主义’式的内容,那些百转千回的辩证,同样只能属于‘大人世界’,你得见识过若干江湖风雨,才能体会他那些‘世故的情歌’”。我想那些犹疑和郁结,那些调侃和苦笑,大概就是马世芳所谓“大人世界”的那种“世故”吧。

大学毕业后才开始听李宗盛唱歌,听他本人唱自己写的歌。他总能将一首作品重塑出与原唱完全不同的气质。

无印良品的《伤心地铁》,唱男孩的挫败与不舍,李宗盛则唱出了男人的原谅与释怀。
娃娃唱《漂洋过海来看你》是表白爱的渴望,李宗盛则是自诉情的无解。
张艾嘉《爱的代价》是唱生命中的女儿情,李宗盛则是在儿女情中唱人生。
莫文蔚唱《寂寞的恋人啊》是自我疗伤,李宗盛却出离事外安慰你。
赵传唱《我终于失去了你》是不甘,李宗盛则是唱放下。

这种创造,不仅因为他自带重低音的大叔声线,还因为如他所说他对于“语气”的重视。还是在马世芳那期节目中,李宗盛说:“我做制作人的第一条理论就是,唱歌是讲话的延伸,不然就没有语气。所有的歌词等于戏剧里面的对白”。因此他还示范了以几种不同的语气来说这句“你爱我吗?”李宗盛善用语气,偶尔叹息,偶尔激烈,偶尔停留,偶尔嬉笑打诨,偶尔深吸一口气。听他念唱,很容易在呼吸咏叹中沉静下来,投入进去。

如果说有某个季节某个时间特别适合听李宗盛唱歌,对我来说是秋天的晚上。一个人关上灯,拉好窗帘,调高音量,沉静地、激烈地注目世事沉浮的波澜,或者钻进内在情绪的深处,坦白并坦然。

告别和开始

无聊的晚间,一遍遍的刷着微博,平时喧闹的口水池因假日而稍显寂寞。看到几个人在转和菜头的微信短文——《再不逼婚就晚了》,发觉竟然很久没看他的消息了。于是我开始翻看从前经常访问的博客站点,仍在更新的寥寥无几,再检索这些博客作者的微博帐号,发现之前那些文字背后一张张真诚的脸,在微博世界里变成一个个面具。简单几个字,或姿态笃定,或语气嘲讽,或不知所云,看不到曾经你会与他慢慢讨论、倾听他心声的那个人。我可以整个下午听Blogger碎碎念,却很难花几分钟时间看完一个微博er转发的长文。对我来说,博客时代仍是跟人交往的时代,我有兴趣的是文字背后那个生动可爱的人;而微博时代就只剩下跟信息的互动了,甚至都谈不上互动,不过是被操纵般不停地刷新着它们。至于大部分信息,套用顾城的一句话:“就像钞票一样,在流通过程中被使用的又脏又旧。”有狂欢,没热爱。我喜欢看blogger絮叨自己的生活点滴,见闻思考,把那些故事和情绪娓娓道来,我也在别人的喃喃自语中观察和反省自身的生活。刚刚提到的和菜头,其实我从来不是“槽边往事”的忠实读者,以及连岳、韩寒、老罗这些大咖的读者。在相对封闭的网络阅读空间里,我得以保持最自我的品味,只挑对味的读,而不用三四个人轮番提醒我去看这篇《再不逼婚就晚了》;微博时代,我跟随着热门信息,读分享最多的消息和文章,有时加一两句未经深思的起哄,用转瞬即逝的网络流行语。也正是对“最新”、“最热”的不断追逐,让我更加依赖社交网络,被其绑架,最后失去了与人交谈、跟自己对话的耐心和能力。

庆幸的是我最喜欢的两个博客还在持续写着,在读其中一个时,一首短诗让我瞬间安宁下来。当然,等我再次回到微博时间线中,我重新变得空虚、焦虑。直到我读到一篇彻底告别社交媒体的文章,我才意识到,我也想这么做,很久以前就想这么做了,甚至还做过一次失败的尝试。

前几日,除夕前后,正是各种社交网络热闹的时候:春晚吐槽、抢红包、微信拜年……在山呼海啸的信息涌来之际,我终于无力应对了。我放下手机,几天未开电脑。这段时间,我与家人享受着简单而愉快的时光:一起准备每日的餐食、逛菜市、在城市中暴走看风景……那些干瘪的段子、无聊的八卦新闻、煞有介事的呼喊、轻盈的祝福……一切都凝固在了它们发生的彼时彼地,而我浑身轻松,直到再次开启电子设备们。

这不是一篇批评的文章,它没有论证什么。社交网络的种种好处也是显而易见的。博客和微博的对比纯粹来自我的个人经验,而且带着怀旧时不可避免的臆想。其实,远在社交网络大行其道之前,就已经有不少针对互联网的指责了。比如这篇Google让我们变蠢?就说:“即使不是为了工作,我也会在网络信息之间搜寻——阅读文章、写email、扫一眼新闻标题和刚更新的博客,看视频,听广播,或者,只是从一个链接跳到另一个链接,再跳到下一个。”你看,我记忆中的黄金时代,已然是“即使一篇三四段以上的博客文章,都超出吸收能力。”的时代了。我也确实知道身边有朋友把这些社交媒体用的很好,作为新知识的接收渠道使物为其用,而非反被操控。只是我个人的定力还不够,于是想选择一种更决绝的方式处理。我的微博、微信朋友圈和其他一切信息爆炸重灾区,都放它们自生自灭,从此不再过问了。今后如有话说,就回到博客这一亩三分地里,把这儿当成一个道场,来练习呼吸心跳举手投足的节律。我的初衷正像前面说的那样,我想重新培养耐心,与那些关心我的朋友聊天,更重要的是跟自己对话,让生活化繁为简,回归鲜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