今天下午被派去参加了一个研讨会,社交过量,晚上回来在小区秋千上坐着吃一个卤鸡腿。边吃边听播客,细嚼慢咽。
疫情防控在放松?
今日大新闻是石家庄放松了疫情防控。网上传说不测核酸也不查核酸了,全面复工复学。真是神奇,一夕之间天翻地转。不过石家庄官方《致全体市民的一封信》依然是两个坚定不移( 坚定不移落实‘外防输入、内防反弹’总策略,坚定不移贯彻‘动态清零’总方针 ),也清楚写明:“ 广大市民要充分认识优化调整防控措施不是放松防控,更不是放开、‘躺平’。请大家严格遵守当前疫情防控要求,积极配合落实好风险排查、核酸检测等防控措施 ”。到底哪个是真哪个是假?太魔幻了。
另外今天也有多地医院宣布取消“愿检尽检”服务。北京撤掉了许多核酸检测点,导致现有的检测点大排长龙。
成都今日新增99例阳性。“常态化核酸”依然在进行,据说持续到月底。公共场所健身房类检查24小时核酸,图书馆类48小时核酸,交通工具72小时核酸。因此每天去游泳前或后都顺路做核酸,为次日领入场券。虽然已经成为日常,但每次闭上嘴巴,从坐着或半蹲的状态恢复直立时,都还是很想哭,甚至真的眼泪在眼睛里打转。刚刚那个姿势的我,是怎样的我呀?
“愿检尽检”这个词是疫情之后创造出来的。非常有趣,字面意思和背后内涵完全相反。愿检很多时候不是出于自愿,不强制检测,但没有核酸证明就做不了想做的事或去不了想去的地方,因此是另一种被迫。尽检又是什么意思?是尽量给ta做核酸,还是ta应尽量做核酸?语言没有被好好的解释过,就像其他一切,模糊带过,你照做就好,不懂也别细究。
“躺平”这个词也被用在了疫情防控上,甚至出现在官方文件中。之前是当代年轻人抵抗不过结构性压力而创造的自嘲、自我纾解的用语,曾经它的反面大概是“奋斗”。现在它的反义词似乎是“清零”。
“躺平”被官方挪用,也是一种语言没有被好好解释,事情不被好好说明的表现。使用这样一个简单而负面的词语,直接忽略了国外防疫实践的复杂性和有效经验,煽动效果却极大。“躺平”和“清零”的光谱两端,尚有多种选择,积极共存、稍微严格的共存,不同国家和地区分别使用过怎样的措施?有哪些影响?除了丢一句拒绝躺平、坚持清零之外,可以好好给人民解释吗?
8:10,不想写了,去游泳吧。
意志力
忽然想记录一下关于意志力的问题。我自己和我妈对我的认知非常不同。在她看来,我和我爸一样,想做什么就能坚持下去,意志力坚强;而我却觉得自己的意志力非常脆弱,特别容易放弃。
后来我想明白一件事,就是她看到的是结果,而我关注的是过程。她看我读书、做事方面,想做的基本都做到了。而我自己却知道,在做到这个过程中,曾经放弃过很多次,不过这些放弃是一条线上的断点或曲折之处,最后线还是磕磕绊绊连起来了。即便没放弃的那些时候,也都不是依靠意志力苦撑的,我完全做不来,吃不了苦。想来想去,很多时候,我是靠着技术。
所谓技术,就是找到不那么痛苦支撑的方法。比如晚上看悬疑剧,已经很晚了,但很好看欲罢不能。如果一直看下去就会影响睡眠和第二天的事情,所以必须要放下赶快睡觉。直接关掉就会很痛苦,如果告诉自己看完这集就睡也很痛苦,因为通常集末会有个钩子,为的就是让观众继续往下看。所以我找到一个方法,就是在集中的时候,在情节不那么抓人的时候关掉,比如回忆从前的镜头、比如铺陈情绪而非延展情节的段落,在这个时候关掉,痛苦就会少一点,当然还是有,但相较好接受些。减肥也是一样,想吃东西或者懒惰的情况时常发生,要抑制非常难,所以必须找到技术性的解决办法。比如写东西转移贪吃的冲动,懒惰不想动的时候先从走出家门开始。写这个《废日记》也是一样,如果太忙太累,哪怕写几个字几行也可以,就是尽量保持不断掉,因为一直没有断掉就会触发不想断的强迫症上线,然后用自己的强迫症和自己的懒惰作战。另一个技巧就是早上起来随便写一两句或一两段,也算是完成了当天的绩效指标。
现在,8:30,真的要走出家门了。
爱和欺凌
10:48,游泳回来了。
今晚游到最后一刻才起水,洗澡的时候浴室只剩我一人,忽然想起上次也是游到最晚,浴室里只剩下我和一对母女。那天发生的事情极大地震撼了我,所以当下把一些对话和感受片断写在备忘录里,今天又想起来,决定整理一下。
女儿读小学高年级的样子,也刚游完在洗澡。妈妈没下水,陪女儿来,衣装整齐在浴室外的换衣间等着。我快洗完的时候,忽然水变冷了,女儿在隔间里大喊:妈妈,水冷了!妈妈冲进来,看到女儿满头的洗发水泡泡,大声质问:你为什么不先洗头再洗澡?没等女儿回应,又开始斥责:你是怪胎吧!你跟谁学的,为什么不学好?洗完澡才洗头!这样反复责骂了几句,妈妈才去找工作人员解决问题。等她回来的时候,水大概又热了,但女儿已经出来,在换衣间的镜子前,我们并排站立着吹头发。妈妈的声音变得温柔:你再去洗一遍,不然会感冒。女儿反抗:我已经洗好了,不用再洗了。
之所以说震撼,不是这场景太激烈,或者少见。而是当天那个空间只有我们三人,我被逼迫到一个角落,必须直视这场戏码,体会其中的深意。
首先想到的是,妈妈再次回来之后,为什么变得轻言细语?是因为我的原因吗?在浴室时,我在有些距离的隔间,而第二次,我就站在她半米之外的地方。是我这个外人给了她压力吗?或者还有另外一种更大的可能性,就是她在不到两分钟的时间里后悔了,后悔对女儿施加语言的暴力,“你再去洗一遍,不然会感冒”,不仅包含着真正的关心,还有道歉的意味。
那最初的责骂呢?“跟谁学的”、“不学好”、“怪胎” ,这些定罪完全没有来由,至少我没听到任何上下文。水冷了,第一想到的不是去找工作人员,而是责怪女儿没有尽快洗完澡,以至于要处理这个麻烦事。与处理问题相比,对孩子施暴更方便,风险也更低。
那天晚上,我似乎对爱又多了一点认识。爱可能不是一个连续的状态,不单母亲与孩子之间,所有的爱都是一些片断。其他的片断可能还包括嫉妒、鄙夷、控制、欺凌……母亲们常喜欢挂在嘴边的“为了你好”,很多时候不过是一种操控。至于那种对最亲的人才发脾气的说辞,也不过是因为在至亲的人面前,自己的权力极大,欺凌ta的代价最小。爱就是爱,不是混杂着嫉妒、鄙夷、控制或欺凌的复杂体,必须把这些东西从爱本身剥去,才能不以爱之名伤害对方吧。区分开这些,也许有助于自省,以及在被伤害的时候,直面和理解真相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