信·事

(一)家信

“亲爱的孩子,你走后第二天,就想写信,怕你嫌烦,也就罢了。”傅雷给傅聪的家书里,有很多这样的句子。父亲对孩子殷切的挚爱,白纸黑字地被保存起来,几十年后,对于不相关的人,仍予一种温暖。太平盛世,家书虽不值万金,但一想到父母打开信箱的失望和展信的愉快,写信便有了极大的动力。家信不但不拘格式,内容也多种多样,可以工作日记、读书笔记,无所不寄。每天录流水账一篇,周末把账本装封邮走,也算大功告成。像歌里唱的:“我现在广州挺好的,爸爸妈妈不要太牵挂”,大概许多家书都有报喜不报忧的毛病,信封小邮资贵,装不下沉甸甸的忧愁,还是只寄一团和气吧!

(二)退信

寄出去的信,泼出去的水。覆水难收,除非有人非要助它一臂之力。或问退信的原因,首先想到的恐怕是恩断义绝。不过我之退信,只是因为行将漂泊,居无定所,物无置地。想来想去,只有哪来哪去。退信给寄信人,不管是邮局无意还是收信人有心,大概都是最不浪漫的事情啊!

(三)索信

某年生日前的七日,朋友问我想要什么礼物,我说请给我写七封信吧,每天一封。于是就有了那“七日谈”。这种细水长流的礼物让我高兴了七天,其实是更久的时间。这些信中最短的一封只有一句话:我想在秋天死去。究竟为什么要在秋天死亡,我没问过。再次重读这信,我想,我没选择地在秋天出生,但你肯定不是为了擦肩而过。

(四)五百封信

有位朋友曾说准备给我写五百封信,于是我便把所收其信一一编号,记录在案。没想到日子已过了一年多,才区区十几封。以这样的速度,我们还要通信几十年呢!不管多少年,希望能够成全。

(五)《给青年诗人的信》

大学毕业前,一位不知名姓的朋友赠书给我,是里尔克的《给青年诗人的信》。诗人里尔克深邃的哲思,诗人冯至优美的译笔。十封信,关于青年的成长、人生的哀乐、诗歌与艺术。这是一本好书。从三月到六月,我曾给那位朋友写过八封信,但因为其姓名和地址都不详,最终只留下一封,其他皆寄给了垃圾桶。毕业后我与那位陌生的朋友再未谋面,这十封信我读了又读,又转赠他人读,希望借此告慰一段若有若无的友情。

(六)永远不会寄出的信

亲爱的朋友:

你还好么?!在呼和浩特的街头流浪过一小时后,忽然很奇异地想到你,想到与此刻同样的夜晚,不一样的街灯下,我们曾经的闲步与对话。

当你那里的春天已长得茁茁壮壮时,敕勒川的牧野上还是枯黄一片。我们的春天正在艰难地孕育着:阴与晴、雨与雪、回暖与降温,这样的交替构成了春之交响乐的节奏,每一次回环咏叹都包含着莫大的挣扎的勇气与痛苦,但是逐渐逼近成熟。

我静看这伟大的成长,检视自己的脚步和眼神:

向左转
迟疑
向右转
躲闪
……

踏步走
……

将无声的叹息敛进心里
……

还好无论快乐还是忧愁,我都可以种粮食:大麦或者高粱,还有野葡萄。一口一口地灌下去,想象着种子在胃里生根发芽,疯狂生长,我就拥有了广袤的土地,金黄的麦秆儿,葡萄爬满藤子。如果有烈的马奶酒,便可瞬间回到13世纪的草原帝国:战纛猎猎,万马奔腾。

然而如今眼前只有空的牛奶杯与半块碎蛋饼了。时间是公元二〇〇八年三月最后一天,地点是青城孤寂的茶点铺。时空的距离与思念是同胞而禀赋相异的兄弟:一个残酷,一个温柔,却是谁也离不开谁。所以避开常务的交往,许多美好的感觉在蛰伏后才会获得生机,比如现在,现在有许多的回忆和思念。

祝你快乐!

2008年3月31日
你的,陌生的朋友